工作空间
46 从视觉到触觉的历史叙事—— 由刘若望的《天兵》雕塑系列说起

天兵系列

 

 

03~05 人民系列

 

 

    在火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有一个重要门类,生机勃勃、不断以强烈的视觉性震撼着人们,这就是中国当代雕塑。更重要的是,雕塑的创作或制作开始被不同造型艺术家所利用,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观念表现与视觉感突出的雕塑作品。雕塑的含义和功能因此变得丰富起来,不再仅仅是三维形体的空间占有,它涉及到了整个对当代艺术的观念认识。
    刘若望的雕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出生在陕北,有着朴实的性格,像黄土高原一样心地憨厚,对艺术坚韧、执著,这些成为他学习艺术、追求艺术的根本和艺术生命的来源。他不断学习、摸索,也学习绘画,但最终让他怀有不可遏制的艺术表现欲望的,是雕塑。或者在他看来,不是规范下的雕塑分类,而是他意识深处的生命涌动,使他触摸到这种形体的力量,使他感动于这种体量的存在。他不仅仅是掌握作为艺术的雕塑语言,最重要的是他让雕塑“联动”起来,在隐匿的脉络中构建一种历史叙事。这个叙事不是现实主义反映论雕塑,模拟某种社会形象,而是建立在纵向的历史情境中,向自己的生命经验索取表现灵感,将直观的具象与超现实的观念融合起来。刘若望对雕塑的驾驭完全是为了他的叙事想象,他确立如此重量的体块表现,是因为他内心被某种力量慑服着,他必须用视觉的力量去对抗它、瓦解它。这时候,雕塑语言对于他,不再是空间概念,而变成与历史对话的一种视觉隐喻。
    他从早期的《东方红》开始,就试图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符号融为一体,初步显露了他寻找自己的艺术构成之路,也因为他的作品厚重不失情感、粗犷不失细腻,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毕业展奖。之后,他的一系列《人民》、《车马仪仗队》等作品均获得良好的反映。七尊《人民》系列雕塑,立放在798艺术区,作为一道景观,成为798的艺术符号之一,屡屡见诸于国内外艺术媒体上。刘若望不断延伸他的创作思路,继续寻求自我作品的突破,在沉稳中演绎自己的艺术进程。他没有追逐后波普的游戏化雕塑作品,而是仍然努力探索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刘若望对历史有自己的经验思辨,他没有单纯拾取几个符号,而是根植于他的生存环境中,重新创造出一种形象。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冥冥的呼唤,积蓄良久。这些年来,他东奔西走、反复摸索,但这种呼唤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竟至于成为压在心底的苦闷。这就是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追溯。历史的图像时时映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那是历史与山川地理契合后印在他潜意识中的呼唤,于是一组天兵的形象呼之欲出。天兵,不过是一种历史隐喻,秦川渭水自古是兵燹之地,天下之争由此而出:秦皇汉武,文韬武略;李唐盛世,恢弘气象。所谓天下者,据秦岭函谷,即可望中原而得之。这是一种历史的故旧形势,但对于刘若望,他创作天兵,名之为天下,是把天下放进历史的陈述中,用视觉将历史暗道掩蔽的豪气释放出来,于是天兵成为唤起铁马金戈的号角。
    所以,刘若望再次面对历史时,就对雕塑有了不同的理解,他让“天兵”群像具有了内在的戏剧性。天兵来自民间神话的教谕,常常唤起无穷的畅想,将一切社会政治观念融入进去,天兵替天行道,天生具有合法地位;天兵,骁勇疆场,战无不胜;天兵,成为力量的象征,而天下,则成了天兵驰骋的疆域。于是,《天兵》被布局成一道视觉景观,艺术家曾经的梦想因此而得到实现,个体对历史的情结转化成公共的视觉在场,历史隧道就此打通,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幻觉感。视觉由此通向触觉,青绿锈迹与斑驳土色产生考古的错觉,感性地拥抱了《天兵》指向的历史叙事。在此,一个新的力量象征诞生了。
    这是熔铸秦汉李唐的一种形象,阳刚而有正气,略微沉重而不乏诙谐。刘若望的选择也意味着雕塑的形式被超越,当数字化创造着新时代的视觉幻境时,雕塑何为,就成为一种思考和选择。事实上,雕塑可以被超越,也可以被挪用,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当代艺术家争相用雕塑语言做作品,而且其制作的雕塑已经不是传统的雕塑,成为张扬艺术家观念与立场的一个道具。这种趋势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特征,即不同媒介的艺术都可以拿来表达艺术观念,作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不再是评判艺术的界限标准,相反越界行为越来越多,这已经不是客串,而是确确实实的艺术行为。对此,做一个纯粹的雕塑家在今天越来越困难,正像做一个纯粹的造型艺术家也越来越困难一样。艺术的功能与内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不安于一种形式的表现越来越成为今天的艺术家的选择。对于现代雕塑,“其特征之一,就是它越来越表现出创作者的意识,他们把雕塑当做媒介,介于静止与运动之间……这种张力确定了雕塑的状态,从而实现了它的巨大表现力。”所以,刘若望看待雕塑,就不再单纯地从造型形式去把握,而是从对问题的思索入手。形式为内容服务,在今天变得如此简单明了,但是这样的内容是自己的,不是外在强加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否则,内容有可能失去艺术家的个体性和直接性。
    在今天,一次作品不能表达所有,一个艺术家不代表所有。当具象成为一种选择,意味着我们有选择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但是一种流行的选择不表示另类的选择要被忽视。当个体的艺术家与作为社会选择的机制之间存在胶着状态时,意志强的艺术家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体特征和内在思考,去自由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看待今天的艺术家,无外乎如此。刘若望正因为有这种韧劲和思考,才一步一步地进步,才把雕塑做成了超越雕塑的表现。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