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乐育
64 从边缘走进主流——当代软雕塑

尘世系列

缺席

欢乐颂

物品·生活·她

 粉色2

发语

私人生活—Ⅱ

梦之碎片

争·挣·狰3

平静中的不安

 

    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材料的概念是被作为表现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和工具而存在的。中国画使用的水墨和纸,西方绘画使用的画布和颜料,以及传统雕塑使用的青铜、石材等,都是一种体现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这种媒介是艺术品得以体现的载体和物化形式,并渐渐演化为特定的语言系统,寄寓着特定的精神性。材料超越这种媒介的含义,以泛材料形式涉入艺术创作,源自于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材料拼贴的运用使材料作为画面主体的一部分生发出了材料本体意象的新意义。接至而来的达达主义,以杜尚的《喷泉》为代表,直接将现成品充当艺术品,这一革命性的举动,开启了对材料内涵、材料外延、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的探索,为之后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达达、波普艺术等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总体艺术运动中,所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传统艺术意义上的规范,摆脱商业束缚,谋求艺术与生活的重新融合。各种艺术流派和各个艺术设计领域都被卷入到这场运动中,尤其是作为与建造新时代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各种造型艺术形式,在这场运动中倍受关注。纤维艺术、陶瓷艺术、金属艺术、玻璃艺术,这些材料艺术的崛起和变革在这场塑造新生活环境与观念的运动中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重要性。对材料本质意义的探索,对材料结构、质感肌理、空间组合以及材料与环境与人的心理感应的研究,都使得材料的观念完全从传统的意义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充满了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的一种创造因素。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现代纤维艺术的崛起将软材料造型带入了现代艺术创作的领域,软雕塑一词由此诞生,雕塑的领域被极大地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教授(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建和执导的“万曼壁挂研究所”,将纤维艺术的开拓和实验性精神带到中国艺术界,曾经掀起了一股纤维艺术与软雕塑创作的高潮。但由于万曼先生的早逝,使得这股新生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开始实行工作室制教学,以1986年创建的“万曼壁挂研究所”为学术基础,开设了“纤维与空间艺术” 工作室,形成我国当代造型艺术教学中极富特色和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方向。纤维与软雕塑创作,并不是将硬质的雕塑材料软材料化的问题,它是带着软材料自身所具有的信息,重新回到消费社会中去寻找人与物、人与生活、人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种关联与悖论、现实与荒诞的讨论,从而寻找当代艺术创作的新的表现空间。纤维与软雕塑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为出发点,从材料媒介的角度,从软材料造型的角度,从纤维材质与人类与身俱来的关联角度,从柔性现成品在当下生活及社会消费现象中的种种境遇等不同角度来着眼于对当下消费现象的审视和批判。纤维材料及其种种变化的可能性研究是一种语言研究的基础,充分调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敏感性来涉入都市的消费行为并持以人文的批判精神,是我们的表现手段,对于人与自然同在的人文情怀是我们的思想核心。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联,纤维材料的物,就可以摆脱纤维艺术中装饰性的浅表可能性,而被赋予深刻的人文意义。
    在我们今天的都市生活中,消费成为衡量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跨国的消费现象借助都市的平台,根本地改变了旧有的地域性的消费习惯,越来越趋向于人工化、全球化的倾向。现代都市的消费行为返身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汽车影响着我们对距离的理解,方便面、麦当劳影响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一样。我们已经不再是没有衣穿的时候买衣服,缺少某物的时候买某物,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是被消费推动着去消费,于是生活中出现了比比皆是的“购物狂”。当我们了解到我们日益依赖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垃圾、充斥着对人体的危害,充斥着对大自然万劫不复的破坏的时候,我们更是对人类的消费现象充满了警觉,对消费之物的“误质”充满了批判的责任。60年代的总体艺术形态就以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对于都市消费形态的审视,今天纤维与软雕塑创作更是一个伴随着思考警觉的过程,是我们接近事物之时一种批判性的方向。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今天的消费现象提出批判性的思考,以造“误”来造物。“造误”是在物自身的展示之中,揭示现代消费中的物的荒悖,揭露物的某种“误”,来唤起人们对都市消费现象的警觉,对自己日常生活异化倾向的警觉。作品《缚》呈现的是一只只包扎缠绕成型的布瓶,它们已然不再是容器,歪歪扭扭,伤痕累累,形态各异却又如此相似。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你们,我们,还是他们?同样,作品《碎片》反映了当下社会流行的“人造”面孔,越来越具有趋同的美感,它们掩饰了越来越多的真实表情,渐渐变化为漂亮的面具。以垃圾袋和废弃的边角料制作的《食》和人造《有机蔬菜》,是对今天众多非自然食物的警觉。《争· 挣· 狰》系列则以无数只痉挛的、畸形的、相互盘绕的手臂,诠释着在一个被丰盈物质充斥着的世界中,充满欲望的人们在物质化世界中的种种精神状态。《内@外.com(时裳游戏)》以反串的角色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关于着装、言行、地位、权利和身份的问题。《都市泡沫》以泡沫的真实、虚幻和消解来解读都市。同样以一次性纸巾塑造的《物品·生活·她》,隐喻着永无停歇地更换,随时可取,随时可弃。材料的选择恰到好处地应对了主题的深化。作品《缺席》以象征人类最原初生命状态的丝绵,塑造了一具具形体,人作为主体的缺席,形成一座缺乏思想的躯壳,镜子中的自我诱发人们对自己的审视和对社会的思考。《迷城&迷人》更是以废弃的、留有工业制造痕迹的印刷纸翻制成的泰迪熊,来警示人们不要习惯于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玩偶,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这些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消费材料本身,甚至是一次性消费材料。有的通过材料的错置来造成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带着戏仿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指出物的荒谬,它们以日常生活材料来还原日常生活本身。这些方法都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学生现代消费的经验,易于开启他们的个性感受,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手握生活化和批判性的两把利刃来涉入当代艺术思考。作品呈现了新一代青年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有着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当代雕塑艺术自上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自身的领域,软雕塑与空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使雕塑艺术在空间、形态以及形式语言上有所突破,也使得传统的惯性思维得以解放。传统概念下的雕塑难以触及的视觉领域、心理体验,在这里都能够有独到的表现。软雕塑的形态、纤维质的独特结构、软材料的表现语言和日常生活中柔性现成品的运用,使它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的艺术物种,并正在形成雕塑艺术创作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2008.6.17

   (施慧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