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擎
08 为雕塑凿七个孔——对“五问雕塑”之第二问的一点看法

    变幻莫侧的雕塑
    如果你走上大街,随机拦住一位非艺术圈的行人,问他:“你知道什么是雕塑吗?”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知道。”有可能还会随手指向街边绿地上的小品:“那就是雕塑!”他的回答完全正确,并且充满自信。毫不怀疑自己识别雕塑的能力。
    雕塑家们识别雕塑可没有这样轻松。记得去年我和几位雕塑家同行,走在德国明斯特市的大街上,四处寻找雕塑,我们一行正是为参观十年一次的明斯特雕塑大展而来。我们的苦恼是:常常面对一个物件发出疑问:“这是雕塑吗?这不是雕塑吧?这可能是雕塑?” 同行的外国同行一样也搞不明白。我们在明斯特一条石块铺路的小巷里,看见地上有一部照像机低低地架在脚架上,相机镜头对准地上一个不大的不锈钢球。四周没有任何人在场,行人很少,而且都是匆匆走过。似乎相机没有主人。我们猜想这可能也算是雕塑。 因为此时正值全城雕塑展期间,什么都可能发生。看看四周似乎没有人关注。好象可以随意上去把相机拿走。我们当然不会去拿,呆了一会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后来再返回时,相机、钢球已不知去向。也许是作者拿走了,也说不定是谁开个玩笑,讥讽一下雕塑艺术也说不准啊。明斯特市雕塑展中有整台的水车在抽水、排水,它就是正在作业的抽水车,而策展人和作者都认定它是雕塑。于是我们也就认为是雕塑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普通人知道什么是雕塑,雕塑家却迷茫了,显得有点无能。
    在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上,不仅仅雕塑的概念正在消失,绘画的概念也在消失。几乎很难在这类前卫展上看到被称为绘画或雕塑的艺术种类了。大都是融和了影视、文字、图片、实物、 装置、声光电为一体的作品。我们也只好称之为综合艺术。
    国内也正朝着消解各种艺术门类的界线的方向发展:油画正流行“去色彩化”,用油画颜料画素描,雕塑流行上大彩。这算好的了,毕竟绘画还在平面上玩,雕塑还是算是立体的。而那些硬将图片,影视作品称之为雕塑的人,或纳入雕塑展的人也不在少数。
    那么,我们不禁心存疑问:雕塑还需要界线吗?究竟什么才能算是雕塑?其传统本质是否已被消解?这些都是需要思考,需要澄清的问题。
    流变的概念
    雕塑,一个古老的艺术种类,比绘画还要早,人类在制造石器和陶器工具的过程以及制作装饰和祭祀用神像及替代牺牲的动物造型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最初的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作品而独立存在。
    如果说我们要为雕塑下一个简明而准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而雕塑的概念却是在不断地流变之中。古典雕塑相对稳定一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对地确立了一个基本的范畴:精神性的,非实用功能的;形体上大多数是聚合的、占有空间的、封闭的、团块的;材料多数集中在石材、金属、木材、陶士、粘土,强调雕塑的恒久性; 表现神、人、动物及少量的建筑。这些从内容到材料及形体的基本样式构成古典雕塑的范畴。形成了具体的雕塑概念。而且几千年下来并无太大的变化。雕塑家们的主要方法就是加或者减。这种非常明确可识的雕塑概念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从现代艺术发端,雕塑的概念被突破,非自然形象的出现,将抽象雕塑推到了前沿。内容的抽象化,雕塑实体团块的开放,空间与形体的交错,虚空间的引入,形式上产生巨大的变化。线材,板材,框架等形式纳入,雕塑的团块被消解。材料的扩展,玻璃钢 、化工 材料、软材料以及各种的临时材料(非永恒材料)的运用,这些都大大地拓展了雕塑概念的广度。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框架仍然保持着:精神的表达,非实用功能,三维的立体性,制作方法上的加与减。
    在现代雕塑中,雕塑的概念相比古典雕塑显然已发生了实际上的天翻天覆的变化。在古代人看来不是雕塑的物体内容,被纳入到雕塑中来。艺术家们正是从这时开始,创新成了艺术标准的重中之重。唯恐不新就象躲避瘟疫一样。
    进入当代,雕塑处在一个被彻底消解的边缘,这在西方艺术界尤为盛行。前面提到的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越来越见不到可以称之为雕塑的影子了。大行其道的是综合艺术、影视、装置。在当代非如此不被承认为创新。更有将虚拟图像,看不见摸不着的声、光、 电独立地纳入雕塑。将纯粹的与实用品没有区别的实物搬进雕塑展场已经不新鲜。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雕塑正在被消解了,似乎正在濒临灭绝 边缘。
    当代已存的雕塑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将时间纳入雕塑。这应当说是从二个方面来展开的: 古典雕塑理解时间是靠想象,将雕塑定位为瞬间的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通这一点来想象动作的连续性,于是与时间关联。《掷铁饼者》是典型的代表。米开朗基罗的 《日、暮、晨、昏》一组四尊雕塑表达不同的时段,组合成流动的时间呈现。而现代艺术则直接将雕塑做成运动的形式,依靠自然的风 力及机械的力量使雕塑运动。蓬皮杜艺术中心边上的喷泉通过一组 组摇动变幻的形象展示时间的魔变。当代则更推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来强化时间,一方面是雕塑自身的变化、运动过程。由于材料的各种选择和非长久性,在短短时间过程中,作品的材料自身已经产生了变化,时间的流逝迅速地在自身形态发生变化中呈现出来。其二是从形而上的角度,主观地观看雕塑的时间过程中的自觉。此时非彼时,人在不同的时光背境中观看同一作品时,心境和时代背景的变迁,导致读出的作品感受也就大不相同了。
    纵观雕塑发展的历史,雕塑概念的流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今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雕塑家不认识雕塑的事时常发生。

    雕塑的命运

    雕塑家关心雕塑的命运,因为雕塑家与雕塑相依为命。既然雕塑家都不能确认什么是雕塑,如果继续向更宽泛的方向挺进,会不会导致雕塑的消亡呢?反过来说,如果雕塑要存在,应不应该有边界、有范畴呢?核心的问题是;在当代究竟什么算是雕塑?
    我认为“雕塑是否会长期存在?”这个问题不必讨论。即便是古典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会长期存在下去。人们争先恐后地花高价收藏和观看古典艺术作品,也证实了古典艺术品的价值存在并非虚无。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至少目前看不到其衰落或消亡的蛛丝马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担心雕塑会走向消亡。雕塑概念会流变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变?
    既然雕塑还会存在下去,必然会有其自身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和其它事物的特质。如果什么特质都没有了,自身也就不存在了。那么雕塑的特质是什么呢?在当今,我认为雕塑的一些基本特质没有变,它是实实在在立体的、三维的,而不是虚拟三维的或者平面所呈现的三维幻象。其次,它必须是人的精神表达,它是纯精神创造品而不考虑实用性。一 但加以实用,必然会走火入魔,加入大众商品行列。再其次是人用自身以外的大自然的材料所制作出来的创造品。我认为装置和行为艺术可以成为独立的新艺术门类,而不必纳入雕塑范畴。
    如果我们连这些最最基本的框架都不能成立,那真正是雕塑应该消亡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观照 现在的一些作品:纯粹的影视作品,虚拟的数码形象(成形为实本另当别论),看得见摸不着的平面虚幻的视象,如果独立成为作品而不是仅仅作为雕塑附属的一部分,我认为是不能够成为雕塑作品的。应该纳入影视、绘画或综合艺术更贴切些。
    纵观当今的雕塑创作倾向,可以用三个字来高度概括——“大杂烩”。将其它艺术门类的一些造型手段搬运过来便是了。绘画长于色彩吗?好的,拿过 来,把雕塑当画布,上大彩;动漫卡通中的夸张造型很有特色,不好意思了,借用一下;影视展现过程变幻万千,雕塑为啥不能像影视一样呢,加上个视频和屏幕,不就有了吗?再说你雕塑家尽干粗活,满身 泥土和石屑。让你整张“3DMAX”,看你笨得象头熊。我可是长于此项。于是搬 运成了最常见的办法,一条最不费力的迅速走红的通道。其实,细想起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大智大勇。雕塑经这么一移植、搬运、拼贴,折腾得花里胡哨的,倒是变得很吸引眼球了,却让雕塑和雕塑家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想起当年一位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他擅长讲座,他的高招是在雕塑界讲川剧,在川剧界讲雕塑。听起来时很新鲜,总觉有点玄,感觉是耍花枪,不着边际!
    我并不认为雕塑不能借用和移植其它艺术手段和造型,也不认为所有移植的作品都不能成为杰作。雕塑上色,卡通化,借用声光电并非不可。这些手段的运用 也创造了不少的好作品。问题是这股风吹大了,吹得雕塑身上起了无数的泡泡,变得面目全非。如今,不问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已成为一种时尚,自己不动脑子盲目跟风。这些手段变成了一种前卫的标签,似乎不如此就不现代?这样的观点很值得 怀疑。好作品不可能是跟风跟出来的!
    当下的状况正是人们忙于为雕塑添这添那扮靓的时候。这就使得雕塑家们不知道什么能算是雕塑的事时常发生。这让我想起庄子所讲的混沌的故事:混沌的朋友儵和忽好心地认为混沌没有七窍,应该为他凿七窍变得更完美。混沌被凿了七个孔却死了①。雕塑艺术不可能那么完美,不必具有其它艺术的所有长处。如果硬要将其它艺术的长处全部搬来移植到雕塑身上,这好比为雕塑凿七孔。七窍凿完,雕塑就死亡了。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大概也不会发生吧!

    注:① 见《庄子集解》119页,三秦出版社。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