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策展陈述 造形与造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维通道 文/ 粟多壮

    中德文化年之后,“共振计划: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从欧洲回到中国,由北京移师武汉。作为德国首展的延伸与扩展,“无形之形”武汉展依然从中国文化与东方哲学本质出发,以“雕塑之象”、“油画之象”、“水墨之象”三大版块布局,再度聚焦于“造形”与“造象”两个关键词,深入考察并呈现艺术家对物象、心象、意象的多维度建构,继续探寻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

    一、 思想碎片:关于“形”、“无”、“象”的哲学思辨

    形:形态、形状、形体、形貌、形式、形迹、形骸、形影。

    司马迁:形者,生之具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庄子:物成生理谓之形。       (《庄子•天地》)
    易经:在地成形。            (《易经•繫辞上传》)

    形,
    器也。
    或明,或暗。
    或隐,或显。
    或具体,或玄虚。
    世间万物,皆具其形。

    无:无有、无为、无有之大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无者,有也;有者,无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无,
    是数学的“零”,太极的“气”,乾坤的“元”,宇宙的“根”。

    无,
    不是没有。
    更不是空。

    无形:
    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秋水》)
    ——此谓不分大小。
    听於无声,视於无形。 (《礼记•曲礼上》)
    ——此谓不见形体。
    故形兵之极,至於无形。 (《孙子•虚实》)
    ——此谓不着痕迹。

    形。
    无形。
    “无”之形。
    “无形”之形。

    此形何形?
    如屈原之问天: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楚辞•天问》) 
    ——当天地尚未成形,万物从何起源?当明暗混沌一片,何人可解其因?

    如“诗经”之释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玄鸟》)。
    ——简狄者,商族之首也。探商之源,至简狄,有也。再探,穷也,乃寻根于异质,曰,玄鸟之卵,吞而生契,而后有商。

    无形之形,不是没有形象,也不是必须消解形象。

    无形之形,关注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已知的超越,对未知的探索。

    故无形之形者,实乃大形也。

    象:现象、景象、映象。异象、真象、爻象。具象、抽象。气象、元象。物象、心象、意象。象外之象。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文心雕龙》)
    ——此象与“形”通。乃形而下之象,物性之象,物象。

    物生而后有象。 (《左传•僖公十五年》)
    在天成象。 (《易经•繫辞上传》)
    大象无形。 (《老子》)
    执大象, 天下往。 (《老子》)
    ——此为形而上之象。心意之象,大道之象。其“道”之大,“听之不闻其声,
    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庄子•天运》)

    二、个案考察:造“形”与造“象”的多维通道
    虽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象”的文本汗牛充栋,但在一个综合性展览中,通过视觉艺术来探讨并呈现“象”的概念,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因此,我们尝试把展览分为“雕塑之象”、“油画之象”、“水墨之象”三个版块,希望以相对明确的视觉布局,为观众进入“形”和“象”的抽象概念提供一条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途径。

    从形开始。
    开始于无形。

    以“形”,
    以“无”之形,
    以“无形”之形,
    造形外之象,
    成象外之大象。

    “个案考察”呈现的是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製造视觉的“形式”,而是对东方哲学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与内心自性和存在整体的双向对话,是探究真实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创作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对“形”的超越,是形外之象。


    粟多壮,1975 年生于广西,现任国际动态艺术组织中国区执行总监、中国雕塑学会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北京庶空间艺术总监。先后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艺术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艺术学及当代艺术策划专业。重要策划活动包括桂林愚自乐园雕塑创作营、北京奥运雕塑特别邀请展、中德文化年北方艺术中国馆之“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穿越——曾成钢个人雕塑展”、“共振计划: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等。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