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国美雕塑系85周年展】文集:《雕塑星空——记1949年之前国立艺专雕塑系毕业生》/陈涛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雕刻艺术日渐式微。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或公费或自费留学和创办西式教育的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1928年,伴随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湖罗苑的成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雕塑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由此拉开了帷幕。

一、雕塑选择

招收的第一届雕塑系学生有陈得位、罗才荣、胡有刚、陈策云、王巽之、沈小吾六名。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一个新鲜的纯西方的美术学科,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对于莘莘学子来说,学什么,学完之后专业前途如何?理想很渺茫,现实很困难。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王卓予曾有这样的感言:“解放前,雕塑系师生是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走进教室的。那时候学雕塑多半是出于爱好,但选择这门专业前途如何?它是否能成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心里是没有底的。当时的现实,谁来重视雕塑?走遍全国各大城市,能见到几座雕塑?”还有更多的同学因为经济原因被动选择了雕塑专业。至今健在的92岁老人陈道坦先生曾说:我入学时(1942年入学),比较艰苦,因为泥巴可反复使用,读雕塑比较省费用,所以选雕塑。

二、1949之前

1932年,有两位同学毕业。1933年,有两位同学毕业。1935年,有四位同学毕业。从初期毕业完成学业的同学人数上可以肯定,第一代人的幵拓之路是艰难的;也可以肯定,他们的人生又是精彩的。拨开历史迷雾,从点滴的历史残片中我们试图追溯和接近他们毕业后的轨迹。

1、因为时局动荡,也无社会雕塑可做,学生毕业之后,有时就跟在老师身边作助手,有时老师恰好有雕塑做,也照顾学生,就留学生做助手。如陈德位(1932年毕业)1934年作刘开渠助手,协助完成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铜像。罗才荣(1932年毕业)、曾新泉(1935年毕业)也都曾在不同时期做过刘开渠的助手。由此在困难的时期,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了雕塑的道路。 

2、国立艺专的课外文艺活动从来是非常活跃的。进步同学自由结合,许多社团,包括文学、诗歌、木刻、漫画等方面的壁报以及戏剧、音乐等组织,冲破反动当局的压制和特务学生的破坏,纷纷建立起来。通过这些社团的活动,一方面使广大同学得到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同时在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团结了大批同学,深入实际,逐渐改变了脱离生活,为艺术而艺术的风气。许多同学正是由于在校内参加了进步社团的斗争而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比如夏朋(雕塑系肄业)、王朝闻(雕塑系肄业)、艾青(雕塑系肄业)、黄克靖(1943年毕业)、李文贵(1944年毕业)、张友明(1948年毕业)、张谔(雕塑系肄业)、萧传玖(雕塑系肄业)、徐甫堡(雕塑系肄业)等。1929年就读于雕塑系的夏朋,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美术团体“一八艺社”活动。因一八艺社倾向革命,被国民党当局责令解散,与胡一川等骨干成员被开除学籍或被迫退学,转移来上海。先后参加上海一八艺社、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又参加木刻研究会活动,积极投入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先后三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受尽折磨,1935年牺牲于狱中。王朝闻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194012月赴延安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为鲁艺雕塑教学之先导。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的艾青曾在国立艺专雕塑系短暂学习,后在林风眠的鼓励和支持下中断学业赴法国求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毅然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先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春地画会”,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其他还有1928年入雕塑系短暂学习的张谔(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1932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为执行委员,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后就职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徐甫堡先生读书时曾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国立杭州艺术院白杨艺社,在《时与文》、《文萃》以盾戈为名发表政治漫画。以手中的画笔来实践抗日救亡运动。

3、还有些同学毕业后,或因时局困难或因家庭变故,便留在学校继续跟着老师学习做雕塑继续学习。尽管49前的国立艺专还未有正式的研究生学位教育,但也开创了中国雕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先河。比如1946年毕业的陈道坦、1944年毕业的陈禾衣。

4、由于个人的爱好和志趣的变化,也有同学中途或出国留学、或转投其他专业学习,或出于职业的需要转行。但在其他领域大多坚持不断学习,终成大家。张法孟(1941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学美术时,师从杭州国术馆八卦掌专家吴峻山门生陈秉衡老师学练太极长拳和九宫八卦转掌。后陆续又拜杭州吴峻山、大成拳创始人北京王芗斋、峨嵋派最后掌门人周潜川、武当拳名家金子先生为师。一生潜心研习修炼,成为一代武术大师和雕塑家。1928年进雕塑系选科学习半年的王巽之(雕塑系肄业),人生历经多种职业,始终保留对国乐的强烈爱好。在战乱年代坚持不断地研究并做出另一番让人瞩目的成绩。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

 5、在49之前的中国,美术教育并不普及和发达,国立艺专的学生毕业后相当多数都从事过国立或私立的小学或中学美术教职。一方面学生用自己的技能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也延续在艺术上面的探索,同时在地方甚至乡村洒下美的种子,传递世间美的信息。

三、1949之后

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人民休养生息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国立艺专的毕业学生也以自己的专长和学识在全国各地多个领域建设新中国。

1、各地美术学院的创建者和骨干

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大氛围中,美术高等教育也得到充实,整顿和调整。国立艺专49前培养的学生,特别是雕塑专业的学生这时也已成熟,分散在全国各地,为当地的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系科的建立和社会重大政治纪念任务作出了应有的专业贡献。比如我们颇为熟知的中国美院的萧传玖(雕塑系肄业)、卢鸿基(1937年毕业)。中央美院的王炳昭(1940年毕业)、傅天仇(1944年毕业)、司徒杰(1944年毕业)。解放前后他们已是两大美院的中坚力量,50年代初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大型国家纪念碑创作,并先后任雕塑系的领导职务。1948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的何燕鸣(1947年毕业)则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创办和学报《装饰》杂志的发展作出实际的贡献。在广州美院:曾新泉(1935年毕业)、赵蕴修(1939年毕业)、陈禾衣(1944年毕业)则是雕塑系开创之初的元老。国立艺专早期毕业的黄心维(1933年毕业)则成为鲁迅美院雕塑系开创时期的骨干。在湖北,1958年建立的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教研室次年首届招生,是以蒋翅鸣(雕塑系肄业)、张祖武(1938年毕业)黄光益(1942年毕业)先生为先导。国立艺专雕塑系首届毕业生罗才荣(1932年毕业) 郭乾德以及1942年入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后转入国立北平艺专毕业的李巳生也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时期的元老。早已名声远扬的王子云先生对开创西北大学早期美术系科和西北地区雕塑和史论教学做出贡献。朱培钧(1940年毕业)陈禾衣(1944年毕业)回到家乡广西之后,不仅把雕塑教育在广西艺术学院生根发芽,还为广西的美术事业做出贡献,培养了不少人才。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王炳昭(1940年毕业),因反右运动中不幸被错划为“右派”,于1 96 1 年离开了中央美院来到东北吉林艺术学院(当时的吉林艺专) 美术系, 面对着开创吉林的雕塑事业的迫切任务, 面对着一群莘莘学子, 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雕塑技法和制作经验一一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和学生,对吉林省雕塑事业上起到奠基作用。

2、雕塑专业机构的创始者或初建时期骨干

上海油雕院创立之初的雕塑的元老和骨干有陈德位(32年毕业)、姚继勋(38年毕业)、李枫(1944年雕塑系毕业)、陈道坦(46年毕业)、曾禄富(路夫) 47年毕业)、伍时伟等。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邹佩珠(1938年考入艺专雕塑系)、凌春德(45年毕业)、谢笳声(雕塑系肄业),就是在他们的积极倡议和参与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雕塑工厂(即今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也有的为地方的雕塑事业的前辈和元老,如山东青岛的李轲民(又名李文贵,44年毕业),山西的段联奎((46年毕业))等。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他们丧失了很多的创作机会,但对所在地方雕塑的创建和启蒙起到的作用,值得怀念和追忆。

3、文学美术理论研究领域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 美术理论研究大家王朝闻(雕塑系肄业)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曾主持大连苏军烈士纪念碑雕塑的卢鸿基(1937年毕业)先生集雕塑家、画家、诗人、教育家、艺术理论家于一身,还做了不少翻译工作,留下遗稿约四十万字、诗词二百余首、粉画三百多幅,为浙江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诗人艾青(雕塑系肄业),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在《春光》杂志上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哺育他的保姆的深情追怀。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是反映他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艾青从此将雕塑刀换成诗笔,几十年后其儿子艾轩和艾未未又不约而同地走上艺术之路。

4、相关领域早期专家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历史命运、国家需要抑或个人性情、爱好,还有一部分早期毕业生虽未在雕塑学术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但在相关的专业和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如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谔(雕塑系肄业);曾任《天津日报》高级编辑黄克靖(1943年毕业);济南的王昭善(1946年毕业);广西的黄俭(雕塑系肄业);合肥的孙顺骊(雕塑系肄业),苏州的段炳果(雕塑系肄业)。也有的成为在基层学校勤恳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如对人和善,诙谐风趣,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带到哪里,搞过谐剧、话剧、电影、雕塑的四川资中美术老师何昭恕(1943年毕业)。还有东莞师范美术老师谭铸尧(雕塑系肄业)就曾在广州美院李汉仪教授的少年时代给其鼓励和支持,并引领走上专业道路。还有1946年毕业伴随夫君常书鸿从事敦煌艺术研究的李承仙(雕塑系肄业),为国家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终其一生。上海电影制片厂我国第一代著名录音师薛志昌(1938年毕业),对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支素质很好的录音专业队伍,在完善录音设备,更新工艺管理,新技术运用,录音棚的建筑音响设计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摄影师方为策(1940年毕业),他拍摄的许多影片伴随了我们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比如有:新闻纪录片《人民的新旅大》1949年)、《敦煌壁画》(1950年)、《画家齐白石》(1951年)、《罗马尼亚部队歌舞团在中国》(1953年)、《日本歌舞伎在中国》(1953年)、《苏军红旗歌舞团在中国》(1953年)、《走向生产岗位》(1955年)等;舞台艺术片和故事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1954年)、《画中人》 1958年)、《换了人间》(1959年)、 《满意不满意》 1963年)、《红管家》(1964年)、《向阳院的故事》(1974年)、《蝶恋花》(1978年)、《排球之花》(1979年)等。还有前面已经提到的一代武术大师、雕塑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法孟(1941年毕业),上海音乐学院的民乐大家王巽之(1928年入学)等等。

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政治信仰,个人性情、专业能力,时代契机等各种因素都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总体说来,在历史的转换时期,国立艺专49前培养的学生大多以自己的专业学识踏踏实实为社会作出实际的开拓性的贡献,或大或小,因人而异。从国立艺专雕塑系角度来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雕塑高等教育实体,培养了一大批雕塑界的前辈和骨干,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特别是雕塑学科建设发展壮大培养储备了高端人才。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