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人文·生态——关于2012第二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殷双喜

      当今世界各个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让人民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生活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对于城市的建设者来说,如何在城市营造的同时,融入艺术与文化,从而获得良好的居住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是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建设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种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对于城市视觉景观的意识觉醒,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和优美的环境。城市雕塑的发展,可以提高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可以呈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城市生活,从而贴近百姓,接近生活,提高市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激发人们对城市的热爱,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芜湖市是中国内地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农业、手工业与工商业发达,地理环境优美,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誉,人文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中心城市。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产生对于现代雕塑的迫切需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2011年,在芜湖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由中国雕塑学会组织,并携手中国美术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以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命名的第一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得到国内外雕塑家的积极响应,收到全球40个国家521名艺术家的2017件方案稿,经过评选,共有66件获奖作品入选大展,并且在芜湖市新建的城市雕塑公园永久收藏与展示。对此,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给予了高度评价:“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展不仅是一个国际高品质的重大雕塑艺术活动,更是一次对城市与文化、艺术与人民生活和谐发展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它必将为这座具有深厚底蕴的美丽园林城市带来永恒的财富,再造人文的辉煌。”

说到底,在中国各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固然是最基本的,但是从未来的角度前瞻,城市的竞争仍然是文化的竞争,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才能形成城市的综合实力,经济与文化构成了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消费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博士总结了第一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经验,提出了“芜湖模式”的概念,其主要经验就是“政府与专业机构强强联合”、“尊重学术、狠抓质量;广泛征稿、重点约稿;公正评选、监督制作;不断改进、长期合作”。

 

对于第一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艺术特点,组委会秘书长于小平总结为:“文化需要用视觉的方式展现,需要展现一些文脉的传承,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呈现,以及整个城市现代气象的彰显。”当今世界的艺术主流,是在全球化时代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转换,必须高度重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且积极谨慎地将其转化为现代艺术的表现形态,只有充分的重视地域文化,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自尊与城市形象的自信展现。

第二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在第一届大展积累的经验上顺利进行,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作品方案的评选,即将进入制作阶段,相关雕塑公园的环境拓建与园林营造也进展迅速。纵观本届雕塑大展入选的国内外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入选作者保持了国际国内优秀雕塑家的代表性,入选雕塑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著名的老一代中国雕塑家,他们曾经为新中国雕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又“老树发新花”,为芜湖市的城市雕塑发展奉献了新的创作;二是中国雕塑界的中坚雕塑家,他们大都在中国雕塑的教育与创作机构中担任核心骨干,熟悉国际雕塑现状,并且有丰富的城市雕塑创作经验;三是中国雕塑界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近年来涌现的创作新秀,思路开阔,对雕塑材料与形式富有创新精神,常有令人惊奇的艺术佳构。第四部分则是国际上的著名雕塑家,虽然本届入选的雕塑家数量不多,但是其作品方案的构思具有国际性的风格,在雕塑材料的处理与形式语言方面,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现代气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样本。

从艺术家的作品主题与风格样式来看,多样化是一个基本特征。传统的写实主义人物形象较少,而更多的是展示雕塑艺术的基本特性,即以不同的物质材料展现相对抽象的三度空间形态构造,将历史、人文的情怀融入作品的视觉形式之中,强调室外雕塑的造型与轮廓,强调雕塑材料的质感与形式力量。相比之下,中国雕塑家对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一些,而国际雕塑家对于人类的基本价值和自然生态的关怀更为执著。总之,第2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作品,更加突出了“人文”与“生态”的主体性,而这也是近年来国际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从2010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生态与家园”也可以看出。可以说,进入21世纪,全球艺术家对于生态与家园的关注日益强烈而鲜明,雕塑家的城市雕塑作品由于处在室外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当然也就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更为关注。相信对于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关注,会成为芜湖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中心主题,得到更多的雕塑艺术家的持续关注,并且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逐步形成芜湖城市雕塑公园的特色,在全国的主题性城市公园形象鲜明,独树一帜。

如果从建于公元124年的意大利蒂沃利(Tivoli)哈德良别墅处起,集中摆放雕塑的私人花园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市民阶级的出现,才有可能将城市的重要空间改造成为现代“公园”,向公众开放,现代雕塑公园的出现才有可能出现。1924年建立的挪威维格兰公园安放了雕塑家维格兰创作的192件雕塑和650件浮雕作品,是现代雕塑公园的雏型,即使是比利时的米德尔海姆户外雕塑公园(1950年建立,持续举办至今),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雕塑花园(1953年建立),也只有6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城市的要求是“非壮丽无以致声威”,城市的形象必须体现统治者的地位与形象,等级森严。城市关乎教化、治民,人们的生活以家庭为核心展开,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承担公民义务的“市民”群体。在中国都城的中心是一个不可接近的统治者的家庭。整个城市是为“天子”建立的,几乎没有市民的公众生活,因此,除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后的江南城市,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始终不具有专门的功能分区和为居民的社会活动所设的公共广场空间和绿化公园,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属于皇家的大型园林,苏州等城市属于贵族官僚的小型私人园林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形态,城市居民则与广场园林无缘,被剥夺了共享城市空间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的重要风景区回归人民,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公园成为重要的市民活动空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数十年来中国城市公园仍以山水园林与花木绿化为主,人文历史内涵浅薄,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公园的空间和发展不断受到压缩。而雕塑艺术的大规模进入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1985年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参与建设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开始接待游人,内有50多座各类雕塑,是为中国城市雕塑公园的开始。1993年山东威海国际雕塑艺术大赛开启了在室外雕塑大展基础上建设雕塑公园的模式,此后比较著名的有广西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延庆雕塑公园、长春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福建闽江公园雕塑园、杭州太子湾公园雕塑园等。芜湖城市雕塑公园虽然起步晚一些,但是它吸收了中国城市雕塑公园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方向明确、步履坚实,在环境与投资,艺术质量与评选、制作与安置等方面都具有后来居上的潜力,特别是芜湖市政府具有长期举办国际雕塑大展的战略决心与长期规划。总之,芜湖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举办和芜湖城市雕塑公园的建设可以视为中国城市雕塑公园发展的一个转折性标志,说明中国城市雕塑公园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虽然不乏问题与困难,但在举国重视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芜湖城市雕塑的发展及中国城市雕塑未来的艺术空间与成就仍然十分令人期待。

                                                  2012715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主编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