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芜湖模式”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


 

最近,中国· 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以及芜湖雕塑公园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公共艺术项目的成功典范,得到了国内外雕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作为一项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学院、芜湖市人民政府三方联合主办的公益性事业, “芜湖模式 ”也开始成为一个关键词,在业内多家艺术机构以及不少地方城市建设部门被不断的提及和讨论。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芜湖雕塑公园及芜湖国际雕塑大展的筹划始于 2010年。而 “刘开渠奖 ”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前辈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当代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的创作质量与水准;深入推进雕塑事业的传播与发展。自 2011年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启动暨芜湖雕塑公园开园以来,为大展投稿的国内外艺术家已逾千名,世界范围内涉及影响到的国家和地区 85个。截至 2012年 10月第二届大展开幕,芜湖雕塑公园已安放入选的中外雕塑作品 109件,其中,来自国内艺术家的 91件,来自国际艺术家的 18件。在前两届展览间隔的短短一年之中,据当地不完全统计,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人次已近 120万。

“芜湖模式 ”的概念,是由孙振华博士在总结了第一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先生指出: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顺应新的时代要求,能够最有效地发挥各方资源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效率与品质上,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次对新时期中国城市与文化、艺术与人民生活和谐发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而殷双喜博士在撰写 “人文 ·生态 ——关于2012 第二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一文中写到: “如何在城市营造的同时,融入艺术与文化,从而获得良好的居住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是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建设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种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对于城市视觉景观的意识觉醒,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在,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已是第三届了,作为大展的执行策展人,从具体工作入手,我认为有必要对 “芜湖模式 ”进行一个诠释,那就是:学术为先,准确定位;强强联合,对等合作;科学统筹,系统管理。

 

一、学术为先,准确定位。

提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的话题,很多人就不禁会将其与 “活儿” 联系起来。把公共艺术简单地等同于媚俗与取悦大众,把城市雕塑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市政工程项目,这种理解与认识习惯是在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作品征集期间我们所经常碰到的问题。

确实,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公共艺术还存在着许多盲区。 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国内也存在着不少让人汗颜的城市雕塑,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在中国当代艺术盛行的今天,很多人还把户外雕塑仅仅当作室内雕塑作品甚至是实验艺术品的放大与外延,而实际上这种态度是不严谨的。我们就首先从探索公共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开始。

        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其露出的 1/10是意识部分,而淹没在水面以下的 9/10是无意识部分。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而人的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荣格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我们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与着重反映个性思维表达、个人意识与个人经验美学的架上作品不同,处于户外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更多的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群体焦虑与经验思考。对于大众来说,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得以看到或听到人类潜意识中的原始图像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客观物质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联结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公共艺术中是普遍存在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拉斯科岩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米氏的大卫雕像;从现代的波普艺术到今天的流行音乐,都无外乎此。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国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对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的广泛印映,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原初意象”理论中,现实事件与人类潜意识图像的精确关联都属于这一关系的理论应用与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公共雕塑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表达及其作用、意义绝不亚于架上雕塑。还有,进入 21世纪之后,全球范围内对于生态与家园的关注日益普遍与强烈,公共艺术作品由于处在室外空间,与自然空间、人居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现代人的群体生存状态也就更为关注。因此,对于很多 “普适” 价值观的传达与表现,公共雕塑相比架上雕塑也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以学术为先导,高屋建瓴,在学术态度上,一开始就将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概念的定位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与“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北京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以及“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公园 ”等国内其他知名雕塑公园的发展定位不同。芜湖雕塑公园的策划和建设并不是单纯以 “国际化 ”、 “规模化 ”、 “景点化 ”、 “产业化 ”为诉求,而是深入结合原有的芜湖神山公园环境以及当地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以 “学术 ”、 “人文 ”、 “精品 ”、 “生活 ”为自身的最高追求和发展方向。还记得当初在研究如何给雕塑公园命名时,方案有 5、 6种,很多人主张叫它 “芜湖国际雕塑公园 ”,而同任大展组委会主任的曾成钢会长与洪建平副市长却坚持不加 “国际 ”两字。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文化事业上, “国际 ”不是自封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立足自身历史,发掘并结合本民族、本地域的自身特色,并能够通过高品质的工作有效的将其进行现代性转化,从而呈现自己创新的态度和主张,做得好,那就一定会是国际的。这同时也是芜湖雕塑公园的艺术特点之一,正如大展组委会秘书长于小平先生在接受采访中所谈到的: “当今的生活、当今的文化,一定是从过去延续过来的,是从我们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延续过来的,无法割裂 ……文化需要用视觉的方式展现,需要展现一些文脉的传承,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呈现,以及整个城市现代气象的彰显。 ”

 

二、强强联合,对等合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以及芜湖雕塑公园的 “硬件 ”和 “软件 ”都是一流的。它的硬件首先体现在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上。芜湖市是中国内地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农业、手工业与工商业发达,地理环境优美,素有 “半城山半城水 ”之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培养了一批如奇瑞、海螺等知名的大型民族企业。同时,当地人民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芜湖也成为了长江中下游的重要中心城市。这就使得芜湖在发展公共艺术事业方面有着完备的条件和现实的需求。其次,它的硬件还体现在雕塑公园的空间环境和地理位置上。芜湖雕塑公园地处市中心的 “神山公园 ”之内,神山公园占地 3800亩,植被繁茂,地貌景观起伏有序,景色宜人,就像一座天然的园林。作为城市雕塑公园,这样的环境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凤毛麟角,首屈一指的。

再来说软件,第一,中国雕塑学会与中国美术学院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权威学术机构。他们与芜湖市政府一起形成了一种政、学、研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即,中国雕塑学会负责整体学术指导、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国美术学院鼎力协助、支持;芜湖市政府负责资金筹备、工作协调和监督工作,三方分工明确、并一同参与具体实施,这样的强强联合既保证了较大的项目执行力度,同时也保证了艺术水准。第二,在对芜湖雕塑公园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思想上,各主办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不仅坚持艺术品质,还要强调与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共融;在注重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接受度。这极大的增加了各方工作配合的默契度。在市政、园林、工程、教育、雕塑、艺术加工等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之间,矛盾没有了,误会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的理解与肯定,甚至经常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一些跨领域的具体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芜湖市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尊重艺术规律,而不是像有些地方政府经常以甲方自居,滥行领导意志。芜湖的这种姿态和先进的认识理念是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成功运行的基本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当前中国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建设是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的。

 

       三、科学统筹,系统管理。

       以首届大展为例,从项目筹划到完成历时一年多,同时还依托大展创建了 “芜湖雕塑公园 ”,这在国际同行眼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大展的国际评委、德国著名策展人沃夫冈先生对此的评价只有两个字 ——“神奇” 。因为要建成拥有同等质量水准的公共艺术项目,在他们看来至少还需要增加几倍的时间,但我们却做到了。我想,这除了归功于当地领导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要归功于我们通过总结经验,参考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研究改进的《中国雕塑学会公共艺术项目管理办法》了,它对于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包括艺术项目组织建构、相关资源配置;项目目标计划安排、决策机制;艺术家、工作团队积极性、潜力的开掘;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控制等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艺术家及作品资源库。在艺术项目实施之前,需要明确自身拥有哪些艺术家以及一些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中国雕塑学会对艺术家进行会员式管理,建立文字档案、图片库以及与之相应的检索系统。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随时高效的遴选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作品征集采用邀请与面向国际社会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对于部分国内外艺术家有针对性的特邀约稿就得益于资源库的建立,取得了好的效果。

2、标准化的项目工作程序。大多数艺术项目的管理不论规范与否,都会有一些工作程序存在。比如最基础的采购、报销支出及其他支持项目运作的程序。我们在之前项目运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详细完整的 "艺术项目工作流程计划书 "和 《大展章程》,这里面就含有项目选择程序、项目工作程序以及项目检查监督程序等。例如大展的作品评审,我们严格按照预审、初审、复审、终审的程序执行,包括每审的参与评委人数、淘汰比例、评选标准、评选流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层层筛选、严格把关,从而有效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3、团队文化的经营。这一点在前文也有所涉及,由于公共艺术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交叉合作,需要不断通过培训、会议、拓展活动等手段消除误解、统一思想,营造活跃、和谐的团队文化。这一点看似表面,实则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高效、顺利的完成。在大展工作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并没有组织运行正式的培训工作程序,团队成员更多的是通过集体考察、会议、私下交流与朋友式的沟通来完成这一工作的。

4、有效合理的授权体系。项目管理的运作是通过高层领导对项目负责人的授权来进行的。由于艺术项目通常会牵涉到项目委托人、艺术家、工厂、项目监理等多方面的利益,而项目负责人只能调动本组织内部的资源,项目负责人所负担的责任往往要大于他所拥有的权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项目负责人授权的 "度 "非常难以把握。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体系对于顺利实施艺术项目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5、 以矩阵式为基础的项目组织结构。就专业的项目型组织管理而言,最通常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别设置不同部门为基础的项目目标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领导本部门成员完成目标项目。但这种项目式组织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源的浪费和团队的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在芜湖项目管理上采用的是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组建团队时,大展组委会根据实际需要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项目成员,项目团队受职能部门领导人和大展组委会的双重领导,待共同完成大展工作之后,团队成员再返回各职能部门。矩阵式组织结构最大限度体现了艺术项目管理组织柔性的特点,灵活高效,确保了项目目标的实现。

6、强有力的沟通平台。艺术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对项目团队内部和外部的紧密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团队的信息化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调查研究显示,艺术项目管理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户需求的变动导致的项目侧重点及项目范围的变动。芜湖项目的管理中不仅实现了文件传输和项目监控的电子化,还在主办方之间建立了多重高效、便捷的工作通报程序和沟通渠道,保证了大展沟通工作的及时和顺利进行。  

 

新的公共艺术发展思路自然需要新的模式与之相配套, “芜湖模式 ”的创新也是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多种因素的巧妙组合。可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说,那就是人的因素。再好的策划和模式也需要有一群实干的、无私的、有梦想的人去构建与执行才能变为现实。如果不是当初洪建平副市长的努力坚持和于小平副院长的积极斡旋,芜湖大展根本不会启动;如果没有曾成钢会长富有魄力与勇气的决策,芜湖项目也不会被誉为 "芜湖模式 ";没有原芜湖市重点局书记后其荣先生不知疲倦的操劳与奔波,根本无法想象雕塑公园里会留下多少问题与遗憾。还有组委会秘书长孙跃进先生、吴鹤林先生、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恒先生、何坚明先生、负责大展媒体宣传的钱晓鸣副秘书长、负责国际联络的粟多壮先生和郭航女士,还有杨所长、芮局长、胡主任、孔主任、徐处长、阮科长、韦经理、吴经理以及中国雕塑学会办公室的全体同仁等等,需要提及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无不为芜湖雕塑公园、为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不遗余力、尽心尽责!我为能够与这样一群优秀的同事与朋友们一同工作而由衷地感到荣幸与自豪!有你们,才有"芜湖模式"!

  

                               

                                             2013331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