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旧物•志——2015天津青年雕塑创作营”作品汇

一般所说的旧物,是指那些使用年限较长或被新设备淘汰下来的物品。这些旧物在完成自身“使命”后,便开启了一段隐没式的历程,其中那些铭记时代记忆或蕴含特殊含义者,被博物馆或其他一些相关人士收藏,而此外的绝大多数被当作废品对待。但也有一种情况较为例外,那就是这些旧物被艺术家改造后以,以艺术品的“身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此次“旧物•志——2015天津青年雕塑创作营”,就是以艺术介入生活的方式,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淘汰的部分旧物收集起来,将其予以全新改造和构建,形成一件件独具个性又不失趣味性的大型景观雕塑。


“旧物•志——2015天津青年雕塑创作营”由天津高新区管委会发起,天津天友建筑设计公司搭建创作平台,著名艺术家谭勋策划并担任艺术指导。创作营是为推进天津高新区生态环保建设而设的公益活动,也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一次积极尝试。创作营艺术家主要由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生和部分在读生组成,他们历时两月余时间,共创作出13件户外景观作品。另外,天津天友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师们也在此期间也创作出5件作品。这些作品于2015年11月2日落成于天津市高新区“旧物志”主题雕塑公园。


上述18件作品中,除去天津高新区“THT”和“旧物•志”两件立体标志外(图1、图2),其他16件作品在作品形式上大体呈现两种创作趋势,一种是废旧金属集合与转化的创作理念,另一种则是打破与重构的造型特征。

图1:贺之涵、任军、王菲  THT


图2:贺之涵、任军、王菲  旧物志

一、集合与转化

集合,是指在雕塑创作中充分利用现有废旧金属物品,将其重新组合并创作出全新的作品。所谓转化,就是那些废旧机器或金属构件在脱离母体后而失去原有功用,但其外观结构却被保留下来,艺术家将其重新构建,使之获得全新的内涵。一般情况下,集合与转化在雕塑创作中同时发生作用。


该类型作品共有11件,分别是陈啸东《工业•图拉真柱》(图3)、杜军成《地芯》(图4)、赵晓潇《心中的地图》(图5)、何画《“园中”漫步》(图6)、任军、贺之涵、王菲《憩》(图7)、靳天添《有关巨石文明的异次元妄想》(图8)、张淼《自由诗与十四行诗》(图9)、任军、贺之涵《逸——拉张悬浮》(图10)、任军《LESSIS MORE—分形金字塔》(图11)、刘超《亦山•亦城》(图12)、熊志斌《乐园》(图13)。


《工业•图拉真柱》、《地芯》、《心中的地图》,三件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都是利用大量较小的废旧物品或边角料集合而成。“图拉真纪功柱”本是古罗马时期一件伟大的纪念碑,艺术家借鉴了这一作品的造型形式,但原有那种高耸的外观与精细的浮雕,被细碎的机械零件所置换,伟大人物的纪念碑,由此转化为一种工业废旧物品的艺术集合体。后两件作品均采用机械的零部件焊接而成,只是《地芯》表现的是一块放大的电脑集成电路板,《心中的地图》则以立体造型再现了艺术家理念中的天津地图。饶有趣味的是,这两件作品的零部件均保留了初始的外观形态,观者可以将其还原到此前的生产环节中,不过,这种想象均是零部件被全新构建和置换后的遐思。


图3:陈啸东  工业·图拉真柱


图4:杜军城  地芯


图5:赵晓潇  心中的地图

《“园”中慢步》、《憩》、《有关巨石文明的异次元妄想》,这三件作品对于废旧金属构件的利用较为相近,零部件的使用均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园”中慢步》表现的是几只猫或狗的动物,它们头戴防毒面具、身背氧气装置行走于砖墙上下,本意在于对工业污染的反思,机械部件的巧妙组合则是作品的趣味所在。《憩》中的齿轮装置,成为公园中休闲桌的支撑体,而粗大的水管被局部切割后,变成了供游人休憩的椅子。这种设计,使景观雕塑与休闲功用性有效组合在一起了。《有关巨石文明的异次元妄想》表现了作者关于人类文明的一些“妄想”,这些镂空的图案和符号,在粗大水管的界域中,显得精致且优雅。


图6:何画  “园”中慢步


图7:任军、贺之涵、王菲  憩


图8:靳天添  有关巨石文明的异次元妄想

《自由诗与十四行诗》与《逸——拉张悬浮》均以管状结构造型,前者将那些废弃的水管和阀门重新组合,并在其上融焊密集的凸点,整体造型就像直立生长的仙人掌。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赋予了这些钢铁以柔性的诗意。后者则以四个废弃风力发电转轴为基座,在其上用管道和钢索构建悬浮的拉张结构。凝重与轻盈的构图中,传达出欢快的乐章。

图9:张淼  自由诗与十四行诗


图10:任军、贺之涵  逸——拉张悬浮

《LESS IS MORE—分形金字塔》与《亦山•亦城》在材料使用上较为相近,对于形体的控制也追求精确性。前者用钢架构建了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框架,然后以两两相间的序列,用在生产过程中被裁切下来的边角料填充其中,形成极简外观和极繁细节的造型特征。后者则是在一根粗壮水管两侧分别表现高楼大厦和起伏山体。高楼大厦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种进程的代价则是自然景致的进一步萎缩。两者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人们行于世间心境的外在反映。


图11:任军  LESS IS MORE——分形金字塔


图12:刘超  亦山·亦城

《乐园》的灵感来源于风行一时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这些可爱的“植物”们,给人们散碎的休闲时光带来了难忘的轻松体验。这件作品中的“植物”战士主要由大小不同的钢管与阀门焊接出来,其所处的场景则是用拆卸下来的通风管道拼接而成。整个作品虽然有一丝荒诞感,但其间巧智所营造的趣味性,也会引起观者会心的一笑。


图13:熊志斌  乐园

二、打破与重构

打破与重构,是指将那些较大体积的物品进行切割与分离,使其失去原有的外观结构和功用性,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的散件进行重新组合,由此获得新的作品形态,这就是打破与重构。重构过程中,实际还有其它现成物品或金属型材的参与,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更好的空间结构和视觉效果。


该类型作品有5件,分别是戴丽娜《重生计划3》(图14)、王冬青《塑石》(图15)、董绪兴《四时五常》(图16)、段鲲鹏《“鼎”盛》(图17)、谭延博《斗拱》(图18)。


图14:戴丽娜  重生计划3


图15:王冬青  塑石

《重生计划3》、《塑石》、《四时五常》,这三件作品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相对较大的金属构件进行切割,然后再构建出全新的外观形式。《重生计划3》与《塑石》在成型方法上大体一致,但所反映的作品内涵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一些带有油漆的圆管切割后组合成一个近方体的造型,然后再斜切一角,使之成为分离的两部分,其内部如山体般起伏的不规则几何造型,则是作品的精心创作之处。后者是将废旧的钢板任意切割后,再将碎片拼接成一块姿态婀娜的铁质太湖石,其表面粗糙的焊缝和散布的小金属构件,以及大红的着色,共同传达出工业制品的丝丝温情。《四时五常》这件作品,是将体量庞大的通风管道改造成相互环套的几个圆圈,这种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在绿茵草坪中显得分外有力,而环环相扣的造型特征,则包含有生态和谐的寓意。


图16:董绪兴  四时五常

《鼎盛》与《斗拱》两件作品,都是借鉴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构筑法则。《鼎盛》是将大锅炉改造成一个似鼎的造型,在构筑景观雕塑的同时,还取其“鼎盛”的字面之意,营造一种吉祥、吉利的文化语境。《斗拱》则是将方管、圆管进行切割后再精心组合,再现了古典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在蓝空绿树的衬托下,这个大红色的构筑物显得挺拔而秀美。


图17:段坤鹏  鼎盛


图18:谭延博  斗拱

可以看出,上述这两种作品类型中,前一种占有作品的大多数,反映出艺术家们在对待这些废旧物品时,多立足于材料自身的造型特征,这也是材料能得以巧妙转化的契机。后一种类型作品,则是立足于不破不立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手法,往往能取得意外的视觉效果。


集合与转化类型的作品,由于保留了较完整废旧金属物品的外观特征,因而能反映我们所处时代工业文明的部分记忆,这些因素也为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供有效支持。由废旧物品的“集合”而使其内涵发生“转化”,重在智慧与艺术形式的化现。打破与重构类型的作品,强调再创造的创作理念,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充当“造物主”的角色,不过其“造物”的基本构造元素,也是由废旧金属物品所构成。对金属构件的切割与重新焊接,实质上就是一种有效的雕塑方式,此中,艺术家们的才情与想象力成为核心的支撑点。


“旧物•志——2015天津青年雕塑创作营”已顺利结束,所创作的作品也被永久性陈列于主题公园中。这种带有生态环保意义的艺术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最关键之处在于,政府对于人文艺术景观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而美术学院的创作力量也能借助这一平台得以有效释放。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