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场
物界

 

《白夜》局部      张永见

《厚度·温度》    唐尧

《每小时895km》隋建国

许庾岭《天籁·地籁·人籁》

《悟-瓷系列》谭勋

《涌动的石头》郑靖

《原》张伟

《重于鸿毛》赵莉

 

  《物界》的策展理念渊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庄禅智慧中特有的审美生命感悟。其中包括道家形而上学对自然的悠久敬重;庄子从观鱼梦蝶到梓庆做鐻所呈现出来的生命通感,以及禅宗“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澄明诗性。
  但这一主题并非抱残守缺于故纸堆的狭隘姿态,相反它是完全开放并针对当代的。它试图在人和物质世界的紧张关系中开辟一种审美沟通的途径——人类既不是物质世界的奴隶,也不是物质世界的主宰者,而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彼此尊重和欣赏的朋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棵树、一片树林中的空地、一块石头、一阵风,一扇半开的窗口,都包含着生动的力量,但现代生活使我们与这种力量疏远了。我们被包围在项目、文件、工作和信息中,就象被魔咒封闭在一个黑暗的城堡里。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阳光和大地那种“物我同春”的链接,这是人类的自我唤醒和拯救,是回家。
  《物界》强调的正是这样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雕塑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拥有使用全部物质材料的可能性,这是它真正的特权。只有雕塑家的创作过程是与整个世界的物质性,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精神性进行对话——他们是可能的石语者、水语者、风语者……,他们是“物”语者。
  如是,则我们在使用“雕塑”这个概念的最谨慎的意义上,拓展了雕塑的语言传统。雕塑家不一定是向某种物质材料索要某个预先构想好的形式或形象地塑造者,而成为了一个对物质世界的访问者、和存在本身的对话者、一个友好的大地的信使。
  他将尽可能探询和访问那些从来没有被关注过的事物,那些迄今为止依然寂静无声的东西。他“完成的作品”可能不具有永久性,甚至不具有明确地完成性,它们只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人天对话中一个小小的片断。沿着这一弘阔悠久的东方精神传统,我们应该能够走得很远、很广大。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