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推介
62 修远——关于时间的练习

 

 

 

    做一些与现场有紧密关系的雕塑,是我在完成上个作品《飓风》后产生的迫切想法。根据特定场域(Site-specific)去做件专属作品,并将可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制作这件作品的最初动机。除了资源的材料特性、可利用的设备这些硬性的东西之外,时间和自身适合的操作方式等这些“软件”,也一直是我关注的创作因素。
    这件作品延续了在《飓风》中使用的小单元累积的做法。在测量了通道画廊的基本尺度之后,我着手准备相关材料。我将200公斤的钢筋切成3厘米的小段做为基本单元。极简单一的网络单元形态,有一种数字化语言的特性,而以随机的形式结合起来,突出了“我”在作品实践过程中的角色。半透明的结果,使作品的形态模糊化,并使环境彻底地渗透到作品主体中来,改变了传统雕塑的图底关系。这样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重叠,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穿插,加速了合理与无理之间的相互转换。钢筋沉重坚硬却充满弹性与韧性
的特点,使我有可能去做从墙体中“长”出的空间结构。作品主体与所在空间产生的戏剧化关系,凸显了材料的特性。而雕塑结构和比例的唐突性出场,使作品与环境的冲突激化。
    从作品伊始到建构的过程,直到作品完成的最后时刻,自己也不想将它象形化。每次对材料特性的探究,每个时间点上偶然的选择,最终凝聚成如今的形式。这是抽象表现至关重要的东西,不存在刻意,一切都是自然地发生。计划性与刻意性的降低,使我心中最自然的力量逐渐浮现出来。在这种随意的状态下,我有时候会触及到不同逻辑下所产生的惊喜。创作期间的时间概念是神奇的,总在“缓慢地飞逝”,投入的热情越高,那么时间和作品进度之间的相互较量就会愈加激烈,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会在这种状态下愈加充实愉悦。
    我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要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才能表达得更加准确有效。屈原遥望于江滨,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的我虽然无法完全去感触古人那缕忧思,但这句话却在我做雕塑的过程中,不断浮现出来。小单元长时间的反复积累使作品呈现出四维特性,这是我试图让观者在我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元素。不像有些当代艺术现象那样浮躁,校园难得的清静单纯的学术环境,让我能保持平静朴素的心态,面对材料点滴汇集,反复叠加生发。如同苦修一般的制作过程给我带来新的创作体验,同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件作品蕴含的精神部分。
    孙家钵先生常提到艺术最重要的是感受的培养,而这是需要以长期的实践作为基础的。在创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许多创作者与客观元素的关系,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同时明白自己若想通过作品来充分表达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美院坚实的艺术基础培养,正渐渐让我从稚嫩与笨拙中走出来,使我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和态度的人。无论学习的道路有多遥远,我愿做那苦行僧。无论是钢铁的锻造还是本心的修行,这一切都将作为我的积累,伴随我成长。
    最后,感谢在作品实施期间所有帮助支持过我的老师,同学和师傅们。
    (李赢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工作室)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