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场
柔韧的开辟——曾成钢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南国初夏,浓荫匝地。在热情的深圳市花杜鹃灿烂开放中,迎来了中国美术学院施慧工作室美丽的软雕塑展。
    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万曼壁画研究所是美术界改革创新的新生,它借助了传统壁挂的形式,在长期闭关锁国之初,成功地传播了世界美术的当代观念,深刻地揭示了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艺术语境的“当代性”。至今,1987年施慧等人参展十三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上海中国现代壁挂展等事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开了中国美术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参加国际展览的先河。“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启蒙式的首创之功不可没!它与北京机场的泼水节壁画等一样,都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标志性新闻事件。
    1989年,在万曼去世后,施慧等人主持了壁挂专业,并使这个专业实现了转型和深化。在大多数院校都把壁挂放在设计领域加以研究时,施慧和她的同仁以他们独特的眼光,把壁挂定位于“软雕塑”,放到雕塑系,置于造型艺术的框架内,并率先把这个专业纳入了本科教学体系内。我一向认为雕塑的本质是人性的昂扬张显,是对空间质感的切割、塑造。相对于硬质的钢铁、木石,丝麻、织物等软性纤维材料,似乎更具有交流的柔韧性,与环境生态有更好地融入性。这一学理性的定位,使得中国当代雕塑的学术体系、创作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对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贡献。对此,我表示祝贺和感谢!
    在施慧主持“软雕塑”学科二十年来,她坚守着一种明确的学术理念:研究表现“软雕塑”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关系,注重与人的精神和社会形态,特别是当代社会生活丰富的关注。她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五工作室,正在把以纤维材料为主的创作扩展到更丰富的媒材领域。
    软雕塑在中国的引进和确立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绝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提升,更是为雕塑艺术创作领域增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维度,将大大丰富我国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软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又借鉴了民族艺术的形式语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美术有着独特的优势。
    如果说在万曼的开创时期,更多地是对软雕塑形式的感悟,那么在其后的二十周年中,施慧更多地是和同仁们在民族风格和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探索。施慧和她领导的中国美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明确提出要“带着软材料自身所具有的信息,重新回到消费社会中去寻找人与物、人与生活、人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种关联与悖论、现实与荒诞的讨论,从而寻找当代艺术创作的新的表现空间。”努力“摆脱纤维艺术中装饰性的浅表可能性,而被赋予深刻的人文意义。”这种既不失中国自古“文以载道”传统,又对材质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深刻发掘的双向热情是难得的,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更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树立了一个高标准,是值得当代艺术家学习和借鉴的。
    软雕塑为中国当代雕塑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丰富了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和对话的现代语汇。值此施慧和她的同仁主持“软雕塑中国时代”二十年暨施慧工作室深圳展览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学会、中国雕塑学会、清华美院雕塑系并以老同学的身份,祝贺展览圆满成功!
    (曾成钢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