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56 艺术与自然的和声——英国古德伍德雕塑公园游记

花岗岩波浪上的双体船 史蒂芬•考克斯 1994,黑、白花岗岩,长800cm

回望 扎达克•本-大卫 2004,铜,高510cm

伦敦到巴黎 埃德乌尔都•帕洛兹 2000,硬木,青铜,长762cm

零 蒂姆•摩根 2004,玻璃棒、不锈钢,高250cm

倾斜 托尼•克莱格 2005,黄铜,宽360cm

交谈的片段 扎达克•本-大卫 2000,铜,长366cm

 

 

    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回想着我们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雕塑艺术已经和城市共生,并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 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的改造过程中,终于有一天,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机器轰鸣,裹挟着都市里的人们。我们逐渐被一切当代文明所包围,而感官满足与心理愉悦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出愈发强烈的反差:城市文化的塑造,实质是人们对自身趋向完善的生存方式的探求,而今天我们眼中的现实是否距离人们对于城市原初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越走越远?因此,怀抱梦想的一部分艺术家们的目光开始从现代城市环境逐渐转向充满诗意的人类栖居,使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元素挪移在城市生活中与自然环境嫁接,将原始生态环境纳入到当代文化的情境之中,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田野乡间以艺术的形式制造出现代人似曾相识或在久远的梦境中闪现的图景。然而理念的初衷似乎并非是完全的传统回归,而是将人类文明中积淀下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化中延续,并与工业文明的成果结合,再回植到自然的沃土之中,从而衍生出新的意义,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契合。
    坐落在英国西苏塞克斯郡郊外的古德伍德(Goodwood)公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迎面而来的是一派自然质朴的丛林山川,卡斯雕塑基金会(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在此营造了这座户外雕塑公园,并开始了雕塑艺术的乡间种植计划。经过了十余年努力经营,现在这里的田野林间中已经聚集了英国当代本土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约160余件,庞大的作品规模、丰富的创作面貌,质朴的自然环境使古德伍德堪称一座露天艺术博物馆。卡斯雕塑基金会本着对艺术纯粹、严谨的态度与宗旨,一方面鼓励、支持一些具有艺术潜力的本土艺术家进行创作,目的在于培养英国具有原创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另一方面,基金会对于收集作品的筛选十分审慎、严格,每年大约有20件英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入选。基金会对于这些艺术作品采取灵活的收藏方式,将其纳入艺术市场的流通当中,可供公共机构或是私人收藏。古德伍德雕塑公园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好地推动了英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而这种非政府的民间慈善机构的艺术投资行为,不仅营造了相对平衡的艺术生态环境,为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也为古德伍德增添了灵性与活力,引来了国内外许多游客驱车前往。
    艺术的价值本来就源于生活,当人们向往自然的心境日益强烈的时候,既充满人类文明智慧又保持原生态的艺术展场,无疑成为得天独厚的艺术新殿堂、自然新景观。移步易景,或置于密林,或现于溪畔,抑或在飞云浓雾间凸现……根据古德伍德公园不同的地形,作品生动自然地置于环境之中,在错综复杂与风云变幻的时空中,艺术作品所传递的话语共同吟唱着艺术、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篇章:
    爱德华·埃灵顿(Edward Allington)2000年创作的铜雕《蜗》将雕塑的材料语言与自然主题统一呈现,使自然与文明之间实现了和谐的艺术对话;埃德乌尔都·帕洛兹(Eduardo Paolozzi)的作品《伦敦到巴黎》,以一种怪诞的表现方式,传达了人与工业之间的某种联系;威廉·弗隆(William Furlong)创作的极简风格的雕塑《声之壁》,以简洁、独特的空间形式的呈现在自然中,营造了一种淡远、空灵的美感,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与人的互动,内置的感应装置使人们在通过两壁之间的通道时发出大自然的回声,在人与作品产生交流的同时被融入、转化为作品的一部分,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统一;托尼·克莱格(Tony Cragg)的作品《倾斜》,将现代主义的空间变体放置在环境之中,明丽的黄色使作品与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绿色的山丘上蠕动、跳跃。他的另一件作品《辛巴达》同样是突出作品在空间中华丽而优雅的扭动,表现出人工化形体韵律在自然中的融入;史蒂芬·考克斯(Stephen Cox)的石雕作品《花岗岩波浪上的双体船》,超越程式化的表现以垂直的构图将石柱与石船组合成犹如“巨石群”般的空间形式,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原始文明的回望以及对自然的眷恋,暮色中释放着淡淡的忧伤;扎达克·本-大卫(Zadok Ben-David)以特殊的平面化的空间处理以及对于人类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他作品的最大特色,他的金属雕塑作品《交谈的片段》以近似“二维”的空间呈现,表现了人类从原始文明一路走来的历史变迁,另一件作品《回望》也是以透雕镂空的形式,体现人类社会文化构成的整体性特征。此外,他的一件作品还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景观雕塑,并坐落在奥体中心区;肯尼斯·阿米塔(Kenneth Armitage)的着色铜雕《行走的腿》,以超常规的尺度与趣味性的空间呈现定格了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瞬间,体现了作者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独到、深刻的理解;蒂姆·摩(Tim Morgna)于2004年创造的综合材料作品《零》,利用玻璃棒制造出一种透镜效果,使作品本身转化为视觉的媒介,透过作品观察后面的自然景像,而变幻莫测的影像叠映在作品之上,使作品成为了一个不断变化而又模糊的视觉变体……这些优秀的当代雕塑作品代表了英国乃至西方当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准,这些作品从创作思想到材料语言均达到高超的水平,自然生动的景致使艺术家的作品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感染力与心灵畅想,而艺术家的作品也使质朴的丛林山川弥漫着艺术的优雅气息。公众置身于自然之中,穿行游弋于艺术之间,在游览与休闲之中完成了文化的野餐。
    徜徉于自然与艺术和谐完美的氛围之中,我渐渐的由感慨转为凝思:感慨于这座古老森林所焕发出的当代文化魅力,凝思于魅力赋予我的启示。在当代城市文化向自然回归的过程中,人类对自身文化的发展需要与完整性思考进入新的阶段:城市是储存人类精神财富,激发、承载人类梦想的物化载体,人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来建构、营造城市;公共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被视为连接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精神纽带,人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获得超越现实的生存经验,不断完善理想的生活空间。因此,公共艺术就成为当代城市“抽象空间”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在当代公共艺术飞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演进,观念内涵也随着时代与公众的认知而不断丰富,成功的经验被不断被积累。
    当代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空间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与“公园”这种功能性的形式相融合出现在公共空间中,是当代公共艺术具有创造性的成功范式。雕塑公园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自身具有不同于其他的特殊价值所在:首先是营造特色城市文化,即实现文化区域的集中式体现,更加容易造成场所效应进而成为城市特色的景观标识与文化品牌;其次是功能性,为公众提供具有文化深度的休闲娱乐场所,使艺术成为都市文化与生活方式;三是对艺术自身发展的推动,相对集中、自由的区域为艺术作品创造了极佳的环境,作品的自主性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作品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雕塑公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理念,它是当代人在都市喧嚣中放牧心灵的乐园,使人类的精神产物主动地贴近、融入自然,完整充分的表达了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理念,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目前,雕塑公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的当代文化中已经获得共识,全世界已经有许多知名的雕塑公园,如美国密苏里州雕塑公园、英国亨利·摩尔雕塑公园、比利时米德莱姆雕塑公园、瑞典米勒斯雕塑公园、挪威维格兰雕塑公园、瑞士瓦纳斯雕塑公园等,亚洲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公园被称为“雕刻之森美术馆”的日本箱根雕塑公园,以及韩国汉城(首尔)奥林匹克纪念雕塑公园和济州岛的“性爱”雕塑公园。中国的当代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然而通过近二十年的学习借鉴与努力实践也涌现了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雕塑公园,如桂林愚自乐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威海雕塑公园、长春国际雕塑园、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上海知识大道雕塑园等,这些雕塑公园的相继建立不仅为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状况开辟了新的局面,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需求,加速了城市空间规划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北京2008年奥运雕塑公园,容纳了众多世界级优秀水平的雕塑艺术成果,以公共艺术的理念与形式重塑了北京在世人眼中的文化形象,丰富了北京的当代艺术积累,为亚洲增添了新的奥运文化遗产。北京奥运公园将这个充满无限发展的文化中国通过这个浓缩的多元触角展现于世界面前,以雕塑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展现了当代中国创造的辉煌成就,寄托了世界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代公共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公共艺术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步履,使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文明以物化的形式充分的释放与彰显。雕塑公园对当代艺术本原、灵性的呈现,是被现代城市文明包围的人们对于渐行渐远的自然与农业文明的遥望与畅想,是当代人寻求真实与慰籍的心灵着陆,也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匆匆步履中的驻足与思考。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